【地评线】徽评:安徽网络文学何以“乘风破浪”_创作_作品_中国
近日,在江苏盐城举行的2024年度“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”暨《2024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》发布会显示,中国网络文学IP改编持续火爆,“破圈”发展势头强劲,海外传播效能进一步提高,受到世界关注与认可。
作为名副其实的“90后”,中国网络文学走过20多年的风风雨雨,如今已成长为一个意气风发的“青年”,丰富着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样貌。2024年,有30部网络文学作品和10位新人作家登上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,多部中国网络文学精品入藏海外著名图书馆,《墨雨云间》《永夜星河》等由网文改编的网剧登陆多个海外主流视频平台,引发广大海外观众热议。同时,中国网络文学IP已成为世界二次元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从全国范围内看,安徽籍网络作家无论是创作者人数还是作品整体质量,均处于靠前位次。截至2024年,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已超300人,其中18人入选中国作家协会,在徽风皖韵的网络空间绽放异彩。在各类网络文学评奖中,安徽网络作家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。江南的《龙族》系列连续两年获省级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,被称为中国版《哈利·波特》;囧囧有妖摘得第四届“茅盾新人奖”提名,童童的《大茶商》《洞庭茶师》双入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出版工程。文化根深则文学叶茂。安徽网络文学之所以蓬勃生长、乘风破浪,成为当代中国文艺版图中的“皖”美风景,主要有几方面原因。
展开剩余69%浓浓的“地域特色”。安徽襟江带淮,北承中原雄浑风骨,南纳江南灵秀气韵,为网络文学提供丰沛滋养。作家们自觉开掘地域文化富矿。茶文化在童童笔下化作《大茶商》中的商道传奇;徽州古建成为《少年歌行-雪落山庄》的故事场景;淮河风情催生《淮柳织梦人》的非遗传承故事。电视剧《六姊妹》在生动的故事、率真的讲述、紧凑的情节中,悄无声息地抵达读者的内心,实现文化上的共振和价值上的共情,更是带火淮南旅游。作品文学的传播,归根到底是人类共同情感的传播。网络文学在为更多人了解安徽打开了一扇窗户的同时,也带动了地域文化的流行,在数字网络平台掀起“安徽热”。
良好的“成长环境”。网络文学的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,还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网络文学创作中来。在互联网的大海中,人人都是创作者、小说家。在安徽,借着互联网开放共享的便利,形成了全民皆可写作的氛围和庞大的创作群体。比如“黄山主题征文大赛”,以百万奖金鼓励网文作者以黄山为灵感撰写优秀作品,以文促旅。为了给网络作家提供更多创作、采风、交流的空间,首个“阅文书院”也落地黄山风景区。2024年,全省创作的微短剧、短视频、网络文学等作品超1万件。网络写手们在网络上“挥毫泼墨”,跨越地理、文化,打造了海量兼具“徽感”与“网感”的作品。
多元的“创作活力”。网络文学的崛起,本质上是文化自信的彰显。组织网络作家关切长江生态环境向好、旗舰物种江豚种群增多的相关内容,进行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短篇小说创作,在全国属较早尝试之举。1759位“中国好人”的故事成为网络文学的素材富矿,《觉醒年代》引发的“延乔路热”印证红色基因的永恒魅力。与此同时,安徽连续举办7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,创新开展“千里跃进大别山”鄂豫皖主流网络媒体行活动,推出网络红色故事作品4000多篇,引导网民知史爱党、知史爱国。正如阜阳网络作家伯乐说:“把创作之路同国家民族联系起来,作品才有强大生命力。”
安徽网络文学的繁茂景象,印证着一个深刻道理:唯有将创作根系深扎于地域文化的沃土,让时代精神浇灌创作初心,方能在数字原野上培育出参天大树。站在新起点,挑战犹存。当前,仍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,特别是质量关、认同关、IP打造关等重重“关卡”不容忽视。比如,由于创作门槛较低,导致网络文学作品在总体上呈现出“量大而质不优”的面貌。比如,目前许多网络文学作品出彩但不出圈,叫好但不叫座,尚未形成完全意义上的“走出去”“走进去”的能力。还比如,网络作品版权交易不够活跃,在对IP的矩阵布局上,距离形成整体的、联动的IP大链条仍有较长的路要走,等等。
网络文学给广大读者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滋养。展望未来,破题之道在于坚守与创新并举。比如,引导网络文学作家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,推出更多反映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、反映日新月异伟大时代的作品。持续进行内容投入和数字化平台建设,让更多普通人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。推动文产深度融合,利用好网络文学的优秀IP,在影视改编、动漫改编、游戏改编等方面继续着力,推动网络文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。注重探索产业“出海”放眼全球,尊重各个地区读者的差异性选择和喜好,尽可能满足更多层次、多样化的消费需求,推动安徽网络文学这艘大船扬帆远航,驶向更广阔的蔚蓝。(作者 尹贵龙)
发布于:北京市